瀑布模型是什麼?完整解析流程、特點、優缺點與實務應用

瀑布模型是專案管理與軟體開發領域經典的線性流程模型。本文詳解瀑布模型的標準階段、發展歷史、主要特點、優缺點、適用情境,並以實際案例說明其應用方式,同時介紹如何善用現代工具提升瀑布模型專案的管理效率。

專案管理 × 自動化 × AI 效率提升,一站搞定。

專案太多、團隊溝通混亂?monday.com 幫你一次解決。 全球 22.5 萬家公司使用,支援任務、進度、行銷、產品、CRM 一站整合。 自動化流程+AI 輔助,讓團隊少開十場會也能完美協作。
⭐ 最多人使用

AI 智能專案與團隊協作平台

整合任務管理、OKR、文件與自動化流程。 AI 功能全面升級,讓你用更少時間完成更多事。

一站式筆記 × 專案 × 資料庫工具

輕鬆打造團隊工作空間! 全新 Notion AI 幫你自動整理內容、生成文件與計畫。 立即免費註冊帳號,開啟高效工作新體驗 🚀

什麼是瀑布模型?

瀑布模型(Waterfall Model)是一種線性且階段分明的專案管理與軟體開發流程模型。其核心理念是將專案劃分為數個明確的階段,每個階段必須完成並通過審查後,才能進入下一階段。這種流程如同瀑布自上而下流動,因此得名。

瀑布模型的標準階段通常包括:
1. 規劃(Planning)
2. 需求分析(Requirements Analysis)
3. 系統設計(System Design)
4. 實作(Implementation)
5. 測試(Testing)
6. 上線與維護(Deployment & Maintenance)

這種模型強調每個階段的明確分工與文檔產出,適合需求明確、變更較少的專案

瀑布模型的發展歷史

瀑布模型最早由美國電腦科學家Winston W. Royce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提出,旨在應對當時軟體開發日益複雜、缺乏結構化流程的問題。Royce在論文中首次系統性描述了分階段、不可逆的開發流程,雖然他本人也指出這種模型的侷限,但瀑布模型因其結構清晰、易於管理,很快成為軟體工程領域的標準流程。

隨著產業發展,瀑布模型逐漸應用於建築、製造、工程等其他需要嚴謹規劃的領域。近年來,雖然敏捷等新型方法興起,但瀑布模型在需求明確、風險可控的大型專案中仍具不可替代的價值。

瀑布模型的流程與階段

各階段詳細說明

  1. 規劃(Planning)
    明確專案目標、範圍、時程與資源分配。產出物包括專案計畫書、初步時程表。
    參與角色:專案經理、主要利害關係人。

  2. 需求分析(Requirements Analysis)
    與用戶深入溝通,收集並確認所有需求,形成需求規格說明書。
    參與角色:業務分析師、用戶代表、開發主管。

  3. 系統設計(System Design)
    根據需求規格,規劃系統架構、資料庫設計、介面設計等。產出設計文件。
    參與角色:系統架構師、設計師、開發團隊。

  4. 實作(Implementation)
    根據設計文件進行程式開發與單元測試。
    參與角色:開發工程師、測試人員。

  5. 測試(Testing)
    進行整合測試、系統測試,確保軟體符合需求並無重大缺陷。
    參與角色:測試工程師、品管人員。

  6. 上線與維護(Deployment & Maintenance)
    軟體正式上線,後續進行維護、修正與升級。
    參與角色:運維工程師、客服、用戶。

流程圖或示意圖

瀑布模型的主要特點

  • 階段分明:每個階段有明確目標與產出,流程自上而下推進。
  • 文檔導向:強調每階段的詳細文檔,便於後續追蹤與維護。
  • 變更困難:一旦進入下一階段,回頭修改成本高。
  • 易於管理:進度、資源、品質可分階段監控,適合大型、結構化專案。
  • 風險集中:需求階段未明確,後期發現問題時修正代價大。

瀑布模型的優缺點

優點

  • 結構化明確:流程清晰,易於規劃與管理,適合組織化團隊。
  • 文檔完整:每階段有詳細紀錄,便於知識傳承與後續維護。
  • 適合需求明確專案:如政府標案、基礎建設、硬體開發等,需求變更少、規模大。
  • 便於品質控管:每階段有審查點,能及早發現問題。

案例說明:
某大型銀行導入新核心系統,需求明確且需符合法規,採用瀑布模型分階段審查,確保每一環節合規且可追溯,最終專案如期完成。

缺點

  • 不易應對需求變更:需求一旦確認後,後續變更需回溯多個階段,成本高。
  • 用戶參與度低:用戶多在初期參與,後期難以即時反饋,導致成品與期望有落差。
  • 後期風險高:若早期需求未明確,問題多在測試階段才暴露,修正代價大。
  • 缺乏彈性:不適合需求易變、探索性強的專案。

常見錯誤:
有些團隊未充分確認需求即進入設計與開發,導致後期返工,進度延誤與成本超支。

瀑布模型的適用情境

適合情境:
– 專案需求明確、變更少
– 法規、標準要求嚴格
– 專案規模大、需多部門協作
– 產品生命週期長、維護需求高

不適合情境:
– 需求不明確、易變動
– 需快速迭代、用戶頻繁反饋
– 創新型、探索性專案

產業應用舉例:
建築工程:設計圖、施工、驗收等階段分明,適合瀑布模型。
政府標案:流程嚴謹、規格明確,便於審查與驗收。

瀑布模型與其他開發模型比較

與敏捷開發的差異

項目 瀑布模型 敏捷開發
流程 線性、階段分明 迭代、循環
需求變更 不易調整 隨時可調整
用戶參與 初期參與多,後期少 全程高度參與
適用專案 需求明確、規模大 需求變動、需快速迭代
文檔 詳細、正式 精簡、以溝通為主

與螺旋、迭代模型比較

  • 螺旋模型:強調風險評估與多次迭代,適合高風險、需求不穩定專案。
  • 迭代模型:分多個小循環,每次交付可用產品,便於逐步完善。

對比表格

模型 流程特性 需求變更 用戶參與 適用情境
瀑布模型 線性階段 困難 需求明確、規模大
敏捷開發 迭代循環 容易 需求變動、快速交付
螺旋模型 風險驅動 可調整 高風險、複雜專案
迭代模型 多次循環 可調整 漸進式開發

瀑布模型的實際應用案例

軟體專案案例:
一家醫療軟體公司為醫院開發電子病歷系統,因需符合醫療法規與嚴格驗收,採用瀑布模型。專案團隊在需求分析階段與醫院反覆確認細節,設計與開發階段嚴格依照規格執行,最終產品順利通過驗收並投入使用。

非軟體專案案例:
某製造業企業規劃新廠房建設,從規劃、設計、施工到驗收,每階段皆有明確審查與文檔,採用瀑布模型確保工程品質與進度。

挑戰與成效:
上述案例中,雖然專案流程嚴謹,但若初期需求未充分溝通,後期變更將導致進度延誤。因此,瀑布模型適合需求已充分明確的專案。

常見問題(FAQ)

Q1:瀑布模型適合什麼類型的專案?
A:適合需求明確、變更少、流程需嚴格控管的專案,如政府標案、建築工程、法規要求高的軟體開發等。

Q2:瀑布模型能否與其他模型結合?
A:可以。部分專案會在總體流程採用瀑布模型,但在某些階段(如開發、測試)引入敏捷方法,提高彈性與效率。

Q3:瀑布模型如何應對需求變更?
A:需求變更需回溯至需求分析階段,重新評估與規劃,這會增加時間與成本,因此建議在初期徹底確認需求。

Q4:瀑布模型與敏捷開發最大差異是什麼?
A:瀑布模型流程線性、階段分明,變更困難;敏捷開發強調快速迭代與用戶持續參與,能靈活應對需求變動。

如何用現代工具實踐瀑布模型

現代專案管理工具能有效支援瀑布模型的規劃與執行。例如,Monday.com 提供可自訂的專案階段、甘特圖、進度追蹤與文件管理,讓團隊能清楚劃分每個階段的任務與負責人,並即時監控進度與風險。

其他如ClickUp、Notion等工具,也能建立階段性任務板、文件庫與審查流程。這些工具特別適合需要多部門協作、嚴格控管進度與品質的瀑布型專案,提升透明度與執行效率。

總結與建議

瀑布模型以其結構化、階段分明的特性,適合需求明確、規模較大的專案。雖然在需求變更與彈性上不如敏捷開發,但在法規嚴格、品質要求高的領域仍具不可取代的價值。建議在規劃專案時,根據實際需求選擇合適的開發模型,並善用現代專案管理工具如Monday.com,提升團隊協作與專案成功率。

✨ 讓專案管理變簡單,團隊更強大!

在專案推進的每一步,效率就是競爭力。monday.com 整合進度追蹤、團隊協作與資源分配,讓你隨時掌握全局、快速解決問題。
全球18萬家專業團隊已經採用,你還在等什麼?